錢幣的收藏價值主要由其歷史文化、存世量、生產工藝及用材和品相來決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歷史文化,其次是存世量,然后才是工藝及用材和品相。錢幣的歷史文化也包含其未來的歷史文化,因為錢幣的現在就是其未來的歷史,一枚錢幣的歷史文化主要是指這枚錢幣的產生背景、生產發行過程所攜帶有關那個時代的錢幣發展歷程相關信息,這些信息越多越重要,這枚錢幣的歷史文化價值就越高,錢幣發展史的呈現一靠實物,二靠文字記載,且兩者中最重要的是實物。比如80長城幣攜帶這些重要的歷史文化信息:我國第一枚真正意義上的合金硬幣(之前的鋁鎂分幣也只能算是鋁純度不高的純金屬硬幣),是人民幣普通流通元、角硬幣和普通紀念幣的始祖母幣,它的四大原模級的官方版別和小批量模裂幣是我國硬幣史上緊有的現象,如果沒有孫老師那枚80長城精制幣,我國的精制幣歷史就會改寫等等。一枚錢幣的歷史文化不僅呈現了那個時代的錢幣發展歷程相關信息,還能輻射出那個年代的制模、沖壓、等等相關金屬利用技術的科技水平,如沒有多少歷史文化價值,不管它的存世量多么少,品相多么好都沒有太大收藏價值,有的收藏玩家卻把錢幣的品相作為錢幣收藏的主要指標,這種作法無疑是錯誤的,當然,評級公司比較歡迎這樣的玩家。一個玩家關注他的藏品不外兩點:經濟價值和鑒賞價值,而鑒賞一件藏品和觀察一個物件是不一樣的,因為藏品已經溶入了它的歷史文化,所以鑒賞到的不僅是藏品的外觀還有藏品其中的歷史文化。好比一個人觀看一座漂亮的現代石拱橋和沒它漂亮的隋朝趙州橋,震撼他的是隋朝趙州橋,因為隋朝的趙州橋已溶入了1000多年前的歷史文化。
我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錢幣生產工藝流程是:設計圖稿——雕塑油土?!剖嗄!婅T銅?!s雕原?!瓑耗改!瓑憾!瓑汗ぷ髂!哄X幣。對于制幣廠來說,一個時間段內生產錢幣的原模只有一個,二原??捎卸鄠€,工作模就更多了,據真實資料顯示:南京造幣廠1989年生產二分硬幣1億9千萬枚,印模3,476對,每對模具平均壽命5萬4千枚左右;1990年生產硬幣共8億5千萬枚,印模18,834對,每對模具平均壽命4萬5千枚左右。人民幣二分硬幣是含鎂5%的鋁材,硬度低且圖案簡單,所用模壓力小,而人民幣的合金元硬幣硬度高且圖案復雜,所用模壓力大,故可大概推算出我國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合金硬幣工作模的平均壽命在3萬枚左右,要印壓幾百萬枚幣就需要幾百對工作模。制幣廠只認可原模的不同,對于二原模和工作模因模腔中的淬渣、污物填塞、模傷、模損、等等所產生的幣別,制幣廠不認為是版別,是生產過程的正?,F象,所以只有原模級的幣別,才是官方版別,至于收藏行業搞出來的民間版別就是二原模、工作模級的幣別。錢幣的官方版別是很難出現的,因為原模的確定、修改都要經過層層審批的,出錯的概率很小。而印壓一批錢幣需要成百上千個工作模,每個工作模都有可能出現由模腔中的淬渣、污物填塞、模傷、模損等等所產生的幣別,即民間版別是很常見的,所以對錢幣的版別收藏:首先是版別的級別,即是官版還是民版,其次是該版別幣的存世量、然后才是該版別幣的辮別度。有的玩家在對錢幣的版別收藏時,卻把錢幣版別的辮別度作為版別收藏的主要指標,這種作法無疑是錯誤的,物以稀為貴,錢幣版別的級別也是如此,因而錢幣的官版比民版收藏價值高得多,這跟瓷器收藏中的官窯和民窯差不多一樣的道理。點擊這里可了解更多信息:
80長城幣四大官方版別的簡單快速辯認